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

上传人:星** 文档编号:153940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29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上市公司 2023 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截至 2024 年 4 月 30 日,A 股市场共有 5,354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 2023 年年度财务报告,其中主板 3,195 家、创业板 1,340 家、科创板 571 家、北交所 248 家,实现盈利的 4,228 家、发生亏损的 1,126 家。按期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209 家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无法表示意见 29 家、保留意见 85 家、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 95 家。为掌握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的情况,中国证监会会计司组织专门力量抽样审阅了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

2、总体来看,上市公司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收入、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金融工具、资产减值、所得税、非经常性损益等方面,存在会计处理或财务信息披露错误。一、收入相关问题(一)(一)未恰当识别履约义务并未恰当识别履约义务并计量计量收入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履约义务是指合同中企业向客户转让或提供可明确区分的商品或服务的承诺,若客户能够从该商品或服务本身或将其与其他易于获得资源一起使用中受益,且企业向客户转让或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承诺与合同中其他承诺可单独区分的,应当作为可明确区分的商品或服务,企业应按 2 照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计量

3、收入。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软件销售合同中包括后续免费提供终身升级服务的条款,上市公司认为相关升级服务的期间不确定且后续不向客户收费,因此未将升级服务识别为一项履约义务并单独确认收入,而是错误地在软件控制权转移给客户时将整个合同交易价格一次性确认收入。对于软件销售同时提供升级服务的情况,上市公司应判断该升级服务是否满足可明确区分条件,充分考虑该升级服务是否可以单独购买、客户在不升级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使用软件等因素。若满足可明确区分条件,上市公司应将该升级服务识别为单项履约义务并分摊对应的交易价格,在后续履行该履约义务的期间确认相关服务收入。(二)(二)对适用时段法确认收入的条件理解不正确对适

4、用时段法确认收入的条件理解不正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满足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条件的,采用时段法确认收入。其中,客户能够控制企业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或服务,是指在企业生产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客户拥有现时权利,能够主导在建的商品或服务的使用,并且获得几乎全部经济利益;合格收款权是指在整个合同期间内,由于客户或其他方原因终止合同的情况下,企业有权就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能够补偿其已发生成本和合理利润的款项,并且该权利具有法律约束力。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对适用时段法确认收入的条件理解不正确:3 一是一是未能恰当判断客户是否能够控制企业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有的上市公司

5、仅依据销售合同中与客户约定根据安装进度分阶段验收条款,认定客户能够控制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并采用时段法确认收入;有的上市公司仅依据客户安排驻厂代表实时监控建造进度,认定适用时段法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应综合考虑双方协议约定、客户对在建的商品或服务主导使用和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等具体情况,判断客户是否取得了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或服务控制权,不能仅因客户对在建的商品或服务分阶段验收或实时监控,即认定客户在履约过程中已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二是二是未能恰当判断是否具有合格收款权。部分上市公司向客户提供具有不可替代用途的设计服务,采用里程碑付款方式,同时双方约定在合同解除的情况下,若履约进度未达到某项里程

6、碑内工作进度的 50%,则上市公司收取该里程碑 50%付款额;若履约进度超过某项里程碑内工作进度的 50%,则上市公司全额收取该里程碑付款额。上市公司对此判断其具有合格收款权,采用时段法确认收入。由于合同约定的付款里程碑和企业的实际履约进度可能存在差异,上市公司与客户在合同中约定按照里程碑付款及相应解约补偿方式,不一定代表上市公司在整个合同期间内有权就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能够补偿其已发生成本和合理利润的款项。4(三)对商品控制权转移时点的判断不正确(三)对商品控制权转移时点的判断不正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

7、入。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对商品控制权转移时点的判断不正确。例如,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内部电子交易平台向经销商预售商品并收款,上市公司收到款项后向经销商开具发票即确认收入,后续由上市公司确定终端客户并直接交付相关商品,在此期间经销商无权自主决定终端客户和交易价格。对此,虽然上市公司内部电子交易平台标识了相关商品已转让给经销商并完成收款,但上市公司仍有权主导商品最终去向并获取经济利益,实际并未转移相关商品控制权,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相应地,经销商尚未取得相关商品的控制权,不能作为存货列报。还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对海外终端消费者销售商品,承担商品配送责任及途中商品的毁损风险,仅简单以无法获

8、得海外物流签收时点数据为由,错误地在商品发出并交付物流公司时确认收入,未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在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时恰当确认收入。(四)(四)项目项目设施设施建设收入建设收入确认不符合相关业务经济实质确认不符合相关业务经济实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在合同履约义务实现时,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企业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判断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5 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园区生产项目“代建租赁回购”协议,约定由上市公司主导有关项目设计建设,地方政府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并作为名义上的产权人,代建完成后由上市公司以“先租后买”的方

9、式使用项目并最终取得项目所有权。在项目建设期间,上市公司中标了地方政府下属代建方分包出的部分建造工程,并错误地确认大额项目建造服务收入。相关项目设施是按照上市公司的需求进行设计建设并由上市公司实际使用,上市公司负有确定的回购义务,实质上是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并未向地方政府转移代建项目的控制权,不应确认收入。(五)(五)未恰当判断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未恰当判断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来判断其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并相应按照总额法或净额法确认收入。企业向客户转让商品前能够控制该商品的情形包括

10、:企业自第三方取得商品或其他资产控制权后,再转移给客户;企业能够主导第三方代表本企业向客户提供服务;企业自第三方取得商品控制权后,通过提供重大的服务将该商品与其他商品整合成某组合产出转让给客户。在判断是否有控制权时,可以综合考虑企业是否承担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是否承担了存货风险、是否自主决定商品价格等因素。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自建充电桩向客户提供充 6 电服务,认为其属于主要责任人,将充电服务全部所得确认为收入,同时将其自电网采购的电力支出确认为成本。对于电力供应类业务,上市公司应谨慎判断其在提供充电服务过程中是否取得了相关电力的控制权,若未取得控制权,其收取的应付给电网公司的电费部

11、分实质上为代收代付性质,应当按照净额确认收入。(六)(六)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会计处理不会计处理不正确正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对于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如果质量保证可以单独购买、或该质量保证或其一部分是在向客户保证所销售商品或服务符合既定标准之外提供了一项单独的服务,该质量保证或其一部分构成单项履约义务;否则,企业应按照或有事项准则的有关规定对质量保证责任进行会计处理。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对质量保证会计处理不正确。例如,有的上市公司在销售合同中同时约定向客户提供长期质量保证,相关保证期限显著超出法律规定和同行业水平,但上市公司未将该质量保证或其组成部分单独识别为一项履约义务,错误地

12、在销售完成时将全部合同对价一次性确认收入。有的上市公司在销售合同中按照法律规定对客户提供质量保证,该质量保证不构成单独的服务,但上市公司未按照或有事项准则就质量保证计提预计负债。7 二、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相关问题(一一)附回售权股权附回售权股权投资投资的分类不正确的分类不正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权益性投资是指投资方承担的风险和报酬与普通股股东实质相同的投资。企业需要遵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结合相关事实和情况分析判断投资方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持有被投资方 25%股权

13、,并约定若被投资方未能满足上市等特定目标,上市公司有权将其持有股份以某一固定价格全部回售给被投资方。上市公司初始核算相关投资时,因能向被投资方委派董事参与生产和经营决策,认定对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并分别确认了长期股权投资和衍生金融资产,其中后者初始分拆确认的金额远大于前者。通常情况下,若对赌回购协议价值在初始取得时已较为重大,则很可能表明投资方实质上承担的风险和报酬特征明显不同于普通股股东,因此相关投资不构成权益性投资,应适用金融工具准则,整体作为一项金融资产进行核算。(二)企业合并认定不正确(二)企业合并认定不正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构成企业合并的前提条件之一为所合并的组合必须构成

14、业务。合并方取得的组合应当至少同时具有一项投入和一项实质性加工处理过程,且二者相结合对产出能力有显著贡献,相关组合才构成业务。此外,商誉的确认来 8 自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所购买的组合不构成业务的,不新产生商誉。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自非关联方购买标的公司100%股权,该标的公司在购买日前仅拥有一项生产资质,不存在任何可辨认资产、可辨认负债和员工,实际为“空壳公司”,上市公司错误地认定该收购构成企业合并,并将全部购买价款确认为商誉。由于“空壳公司”无法满足业务的定义,不满足企业合并的认定条件,上市公司不应将相关支付价款确认为商誉。(三)企业合并中的业绩补偿条款会计处理不恰当(三)

15、企业合并中的业绩补偿条款会计处理不恰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确认的或有对价构成金融资产的,该金融资产应当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权益性交易包括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自其控股股东和第三方股东购买目标公司 100%股权并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该目标公司原为控股股东的联营企业。对此,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签订业绩补偿协议,控股股东承担以现金结算的业绩补偿义务,相关业绩补偿设置显著超过市场公平交易水平,且控股股东承担的义务金额超出了其原持股比例所对应的补偿金额。上市公司将控股股东提供的业绩承诺整体

16、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且后续变动全额计入当期损益。前述情形下,控股股东承担的业绩补偿义务显失 9 公允,其超额业绩补偿部分的实质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投入,上市公司应在收到业绩补偿时将其中超额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四四)未恰当未恰当确定合并范围确定合并范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企业合并中判断是否取得被合并方控制权时,应当考虑合并交易是否需要并获得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审阅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未能恰当确定其合并范围:一是一是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而未纳入合并范围。例如,部分上市公司持有多个股权比例超过 90%的项目公司,仅简单以项目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预先设定、公司不具有决策权为由,未将相关项目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通常情况下,对于已预先设定主要经营活动的项目公司,仍存在对其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活动,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分析并识别项目公司成立后对投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及其决策机制,并评估其是否可以主导项目公司相关活动。二是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 行业报告(各行业动态更新) > 综合报告

Copyright@ 2010-2023 搜弘文库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64537号